作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民阿Q。在旧中国农村小镇未庄,阿Q很穷,只得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他的现实处境悲惨之至,但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靠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战胜”了很多人,可终究拯救不了自己的性命,丧生在封建统治者的屠刀下。
《阿Q正传》主要内容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
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阿Q正传》创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阿Q正传》阿Q人物性格
1、自我解嘲:其实他命运十分凄惨,但他却时时感到得意,自满。
2、虚荣心强:在现实社会中,他四处碰壁,饱尝辛酸,可他却努力的装高尚。
3、惧强凌弱:正如文章里第二章所写的:阿Q因为虚荣心很强,所以听不得别人说他坏话。所以他决定,要是口讷的人便骂,力气小的人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只亏的总是他。
4、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次别人打击他时,从不往正面去想问题,不断的为自己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