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正确的写法为既往不咎。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以后这段话就成了一句成语。
与这则成语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唐朝时,大将李靖奉唐高祖李渊的命令,率领部队去进攻蜀郡梁国的后裔萧铣。萧铣占据江陵,听说李靖要对自己发动进攻,便派出部队在硖州阻击李靖的部队。两军相遇,交战激烈,双方相持不下。李靖无法率领军队继续前进,只得驻守在硖州。消息传到长安,唐高祖李渊以为李靖留恋硖州,不愿继续向前进攻,非常生气,下令把李靖问罪斩首。幸亏一位将军知道实情,苦苦为李靖求情,李渊才饶恕了李靖。事隔不久,另一支敌兵突袭唐军,形势十分危急,李靖奋勇向前,带领八百名壮士杀入敌军营地,杀死敌军首领,俘虏了五千人,以少胜多,消灭了这股敌兵。唐高祖李渊听到李靖打胜仗的消息后,高兴地嘉奖了李靖,对他说:“既往不咎,那些旧事我早就忘掉了。”李渊不但没有追究李靖以往的过失,而且对他更加信任,让他担任行军总管的职务。李靖放下了思想包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顺流直下,包围了江陵。在李靖强大的攻势面前,梁国的萧铣只得献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