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运动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员2025-05-03219阅读评论

护法运动,指由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事实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护法运动历史背景是什么

护法运动历史背景

1917年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复辟,孙中山极为愤怒,即偕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乘“海琛号”军舰从上海南下,准备在南方组织武力讨伐。但孙中山尚未到达广州,复辟丑剧即告结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却在宪法研究会的鼓噪下,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将斗争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发表演说,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护法运动过程介绍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1922年),1920年8月,爆发粤桂战争,孙中山扶植的驻闽南的粤军陈炯明部,回粤讨伐窃据广东的桂系。10月,占领广东,把桂系逐回广西。11月,孙中山在广东军民欢迎下由上海抵广州,重组军政府,并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1918年夏,孙中山被南方军政府中的桂系军阀所排挤,5月21日离广东赴上海,他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2年3月15日,孙中山在桂林誓师,计划由桂入湘北伐,而陈炯明却与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暗杀了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邓铿,还囚禁廖仲恺,在后方牵制北伐力量,迫使孙中山回师广东。

1922年5月,孙中山由广东进攻江西,北伐直系。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从前线返回广州时,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史称“六一六事变”。孙中山避入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8月被迫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护法运动历史意义

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护法战争,主要是围绕着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在孙中山看来,《临时约法》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依据,区别于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拥护约法,即所以拥护民国”,对约法的态度即是对中华民国的态度。

因此,自从袁世凯篡权以后,孙中山一直为维护它的尊严和地位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护国战争之后,孙中山又倡导护法,这对抵制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粉碎一切复辟帝制的陰谋,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一斗争口号,在现在看来无疑是十分软弱无力的,但在中国人民尚未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情况下,它仍然代表当时先进人们追求的方向,代表当时拥护民主、反对专制、谋求真共和的社会思潮,仍不失为一面革命的进步的旗帜。

这场斗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仍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