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七十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管理员2025-05-04471阅读评论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第七十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国演义》第七十章主要内容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张飞前军杀到,曹洪张郃搭伴守城。郃连年征战,少有败绩,飞扬娇纵,视蜀军如草芥,于堂上夸下海口,可破张飞。洪力劝不止,郃立军令状。郃首战告负,心下一惊,退高地,聚流石滚木。飞累攻不下,生诱敌计。飞于中军饮酒寻欢,嚣张气焰烧得张郃按捺不住,夜袭敌营。正中埋伏,铩羽退散,高地亦失,急向曹洪求救。

洪恨其不听劝言,以至败退,不肯加兵。郃走投无路,使出阵前佯败,诱敌深入之计,只赚蜀国一将,即被张飞识破。飞将计就计,于张郃伏兵处又设伏兵,杀得张郃抱头鼠窜,及至曹洪大营,仅剩十余骑。

曹洪欲斩张郃,众人力劝乃止。又付其五千兵马,另两小将,袭萌霞关,将功赎罪。蜀黄忠,严颜两老将迎敌。黄忠用骄兵之计,佯败数阵,退百余里。趁敌娇纵麻木,一口气杀回,魏军丢盔弃甲,仓皇逃窜。黄忠直杀至天荡山,与早已埋伏好的严颜前后夹击,大败曹军,夺下山头。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3.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4.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5.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十万支箭,曹操明白上当想追也来不及。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之后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忙他;算到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