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光现象的相关内容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13.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二、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p="">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p="">
光路图:
1.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3.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4.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5.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名师总结的物理学习经验
(1)多去总结解题规律。课后多去下功夫总结规律,你会发现物理题命题规律性很强,解题思路也都比较固定,基本上有个固定的解题模板,解题的突破口就那么几个。
(2)错题要认真对待,课下抽时间整理错题本。有句古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可避免会遇到错题,问题是怎么去对待这些做错的题。笔者建议同学们把错题记录下来,定期做复习,从错误中学习,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错题的整理虽然见效慢,可坚持一段时间非常有效果,整理错题是非常有必定要的。
(3)从中考物理试卷来分析,最近几年的命题趋势就是综合。即,难度大的综合题,基本上都是在考察多个章节的内容,要用到多个物理公式才能解出来。比如,纯粹牛顿第一定律的题都不是特别难,可是把物体的运动结合起来,涉及到重力与浮力,或者摩擦力与滑轮组的综合题,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了。
(4)画树状图来梳理所学内容,进行查找漏洞。没学完一章都应对学过内容进行总结,一个好办法,就是不看教材,画知识树状图,再与课本相比较,来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