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的写作方法及背景

管理员2025-05-04205阅读评论

江城子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色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虚实结合。这首词内容为“记梦”,题记也明确写明了做梦的日子,故可以确认词人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在上片中,“……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执着的思念之情,“无处话凄凉”又道尽了现实中的诸多不如意。

江城子的写作方法及背景

江城子的写作方法

叙述白描和细节描写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描写相见之时的情景,还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通过质朴自然的语言描写,表现出沉挚的感情,形成悲凉的意境。感情容量很大,表现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特别是“小轩窗,正梳妆”这样的生活细小特写境头,含蓄地写出亡妻的美貌与多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表现得深婉而执着。

“明月夜,短松冈”描写冷月清光洒满大地,长满青松的山冈之下,亡人长眠泉下,该是多么孤寂凄哀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定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也不免肝肠寸断。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付诸于梦中的景物,这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语言明白如话

在词作中,感情冷涩凝绝,声声幽咽,让人压抑沉重,但用词却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十年”,十年死别,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二人都茫然不知对方,悲苦之情笼罩全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十年时间之久,千里空间之遥,于时于空都无相逢的可能,致使凄凉之情无处倾诉。“纵使相逢应不识”,退一步讲,即使相逢,也不相识,都缘于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诗人不以用典取胜,不以僻词生色,纯用平常话语道出,但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纵观全词,诗人将现实和梦境,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紧扣记梦来写悼亡之情,感情起伏跌宕,有悲有喜,虚实结合,结构严谨。用词不假斧凿,不事藻饰,洗尽铅华,却感人至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浸着血泪,能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感受到诗人对亡妻倦倦不已的思念。

江城子的写作背景

江城子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表达了苏轼不能承受思念之苦,不敢去触及思念的弦,故而不思量,却仍然难忘。越不去想,就越不容易忘。从“自难忘”中也看到苏轼对王弗的思念历久弥深。

江城子的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 ,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佑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