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文言文及翻译: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译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不要违悖。”
孟懿子问孝文言文及译文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不要违悖。”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悖’。”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应当以礼奉事;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体现孝的三个方面
1、厌恶和忧虑父母厌恶和忧虑的,说白了就是帮父母做事。这一点做到了,就学到了父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2、奉养父母时必须要恭敬,这是态度问题。如果只是给父母生活用品,其实与畜生无异,必须要心里面想着父母。
3、对父母要和颜悦色。比如父母有事情你帮着做,你有好吃的东西让父母吃,这些都比较容易做到。但做事的时候和让父母吃东西的时候,面无表情,就很难让人相信你的心底是真的想帮父母做事和请父母吃东西。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按照礼节和当地的风俗,来为父母送葬、祭祀,不能抛开礼节另搞一套。
孟懿子问孝出自哪里
孟懿子问孝出自出自《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