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中考的重要内容,想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多多积累素材。下面是一些中考作文素材,仅供参考。
林肯
林肯的少年时代家境困窘,他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参加劳动。在空闲的时候,就抓紧学习,认真读书。他用木炭在木板上做算术,蘸着自制的黑墨水练字。到了夜晚,就利用火炉里射出来的亮光看书作文。他读的书,大都是借来的。有时为借一本书要跑上十几英里的路。
有一次,他向邻村大叔借到一本向往已久的《华盛顿传》,高兴极了。但这本书却因为屋漏被雨淋湿了。真是乐极生悲,林肯皱着眉头,暗暗思忖:向人家借来这样珍贵的书,现在弄湿了,该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早,林肯哭丧着脸赶到邻村那位大叔家里,先诚恳地道了歉,接着说:"我没钱赔书,请让我给您干三天活吧!"于是,他拼着力气,在大叔家劈柴、烧炊,整整忙了三天。这位大叔被林肯诚挚的行动感动了,和蔼地说:"林肯呀,你可真是个少有的好孩子,为了奖励你,把这本书送给你吧!"
林肯喜出望外,小心翼翼地接过珍爱的《华盛顿传》,回家了。
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是东汉时的着名学者,从小就聪颖过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贫而上不起学。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面偷听。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
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王羲之
王羲之练字十分刻苦,十分用心。连走着、坐着、睡着,都想着如何把字写好。他多年如—日,临帖不止。临谁的帖,字就写得象谁的字,真是做到了临摩得微妙微肖。一天晚上,他又练字练到很晚。
他夫人多次催他休息,他才上床睡觉;到了床上,躺在被窝里,他满脑子还是字帖,就不由自主地在他夫人的肚皮上,用手指当笔,不停地写了起来。他夫人正闭着眼睛睡觉,被他手指划来划去,怎么也睡不着。
就推开他的手,生气地说:“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想写就往自己身体上写吧。”王羲之听了夫人的话,心里一动:“对,对,你有你体,我有我体。我不能老照着人家的葫芦画飘,我要创出自己的字体来。”
从此,他刻苦练字,不断创新,终于创出了自己的字体,成了中国的一代书圣。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顾炎武勤于攻读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
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