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第三十章主要内容
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
蒋门神把快活林酒店时还旧主施恩。施恩敬重武松,重霸快活林。张都监请武松来家,酒肉相待。灌醉武松,设计擒拿,指使知府将武松下入死囚牢里。
施恩给康节级、叶孔目各一百两银子,以保武松性命。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半路施恩送衣送吃,备说蒋门神复夺快活林之事,在飞云浦,武松杀死四个公人,奔孟州城里来。
《水浒传》创作背景
《水浒传》写作背景是北宋末年,当时的北宋朝廷政治黑暗,官僚腐败,阶级矛盾恶化,北方地区以宋江为首的36人爆发起义,虽然最后起义失败,但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水浒传》是由明代施耐庵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与《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主要讲述的梁山上108位好汉聚义的事,不过最后在松江的带领下被朝廷诏安了。
《水浒传》中心思想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