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推荐:课前预习法
1、预习之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这样方便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标自然段;
3、熟读课文三遍(以上);
4、概述课文大致内容,了解中心思想;
5、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习语文的六步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怎么才能提高文学素养
一、买一本《说文解字》和《新华字典》,这两本书的好处是,当你不想完整地看一本书的时候,又很无聊,或者吃饭,发呆,晒太阳,不想玩手机的时候,它们就很有用,你就随便翻,不出三个月,比你读十本书有效。答主亲测有效。二、当你看一本书的时候,我不管是什么书,要习惯性地回头看。一般一本完整四百页的书,我一般一个上午可以看完。但是,这并没有结束,我会过了三天左右再重新看这本书,这时一般要延续看两天。然后,再过了大概半个月,我又会重新翻一遍。这时这本书的思路,作者的手法,和内容,我都可以说出来。而且,一年内不会忘记。三、关于诗词,个人认为看是没什么用的,毕竟看不懂想睡觉。那怎么办?背,随手拿一本诗词的书,挑一些短的,一天背一首。怎么样才算背过了,大抵是你背十次都很顺畅的。这里就涉及怎么样去背。首先你要看几遍翻译,读顺诗词,再试着翻译一遍,要想象你是诗人,怎么去写这首诗的。最后,拿出你的高端大气的手机,把这首诗录下来,一定要是你自己录的,然后吃饭,午睡,闲的没事就拿出来听,到了晚上再默念几次再睡觉。第二天背不出来你打我。答主和身边的同学亲测有效,我们班的同学都被我安利过。
好的语文学习方法
兴趣。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我们有兴趣了,就好办,就容易办,而且可以办好。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来是漂亮的鲜花,悦耳的鸟鸣,到作者笔下却变得“溅泪”、“惊心”,何也?人的心理、心态使然。学习,一样如此,有兴趣,就轻松,研究问题,津津有味;没兴趣,就沉重,读起书来,味同嚼蜡;所以,我们说,兴趣是第一老师。生活本来有滋有味,语文一样有滋有味,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去品味。学习语文,要有兴趣。
阅读。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为什么?要增加感性认识,要感知,感知语言、感知情感,开阔眼界,多见世面。西餐,你见都未见过,知道如何吃吗?何手拿刀,何手操叉,什么规矩,什么礼仪?不知道,就没法正确进餐。语文学习,没有阅读,不行;阅读量小,一样不行。要大量的阅读,广泛的阅读,这样才能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写作。但写作的问题,首先不在写,而在思考,在思想,在于有一颗善良的心。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说写作在写作外,在思考。一个人没有善良的心,就会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见地,很难动真情,起正义,那么说什么,写什么?所以,我说写作关键在于思考,有了思想,有了观点,有了见地,文章一挥而就,轻而易举。